">
“一副担子满天飞,走遍广东走辽西”,这句流传在江西鹰潭余江的顺口溜,生动刻画了当地人白手起家的奋斗历程。如今,这座不足40万人口的城区,已将昔日的“小生意”做成了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大产业”。
20世纪90年代,余江区立足产业富民战略,将眼镜产业列为支柱产业重点培育,在中童镇规划建设鹰潭(余江)眼镜产业园。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园区已形成从原材料、配件、镜片、电镀到成品眼镜及设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成为中国眼镜产业的重要集聚区。
截至2024年,园区已吸引300余家企业入驻,培育自主品牌90余个,获授专利137项,全产业主要经营业务收入突破108.22亿元,实现了从“代工贴牌”到“自主创牌”、从“分散经营”到“集群发展”的跨越升级。
7月10日,跟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西主题采访活动,中国工业报社采访报道组一行来到鹰潭(余江)眼镜产业园,了解中国制造的蝶变之路。
迈入AI时代,这个曾走出无数眼镜货郎的赣东北小城,正以科技为翼,让全球每三副眼镜就有一副余江基因的传奇续写新章。
据了解,余江与眼镜的缘分始于清嘉庆年间。眼镜匠人赵赫磊肩挑木箱走街串巷的身影,在道光年间“进化”为中国最早的眼镜行帮组织。1976年,48名余江眼镜匠人再续前缘,让“余江货郎”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世纪之交——当占地2.6平方公里的鹰潭(余江)眼镜产业园拔地而起,雅视、科强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相继入驻,这个传统手工业集群开始向现代制造业转型。至2024年,这里已聚集300余家企业,手握137项专利,产品远销60国,年营收突破百亿大关。
如今,当传统镜片邂逅AI算法,余江眼镜人正用AI+AR智能眼镜,让世界看见中国“智”造的光芒。
“这款创新产品突破传统离焦镜片局限,采用AI智能系统与1117个精密微透镜阵列相结合的技术架构。通过六轴运动感知、环境光监测和三级干预协议,日均有效干预频次达到8.2次,实现从被动矫正到主动预防的跨越式升级。”江西科强光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强光学)部门经理王培阔热情地向中国工业报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诺拉·绽放近视管理智能眼镜,“我们新研发的第一代儿童智能近视防控眼镜已经试机完成,第二代儿童智能近视防控眼镜6月份已经面世。它能实时监测用眼姿势,通过震动提醒联动眼科专家,将视力防护从被动矫正转向主动干预。”
生产车间里,56台由公司自主研发的全自动智能注塑机像一条长龙,另一边工人黄瑶娇正在专注地对产出的眼镜片进行仔细的检测,她用敏锐的目光捕捉镜片的微小瑕疵。随只能眼镜市场的持续升温,科强光学正加速布局“AI+大健康”赛道,以技术创新重塑视力健康管理新范式。
“现在我们车间里,注塑、打磨、插针、切水口等都采用机械臂操作。”科强光学总经理李少强对中国工业报介绍,公司正加速从传统制造迈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以科技推动产业升级。
“每副眼镜都是看见未来的窗口。”科强光学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只是余江眼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从铜框眼镜到AI镜片,从手工作坊到智造集群,余江用两个世纪书写着“镜”彩传奇。
在南昌绿地双子塔下,上班族小王正通过RokidGlasses完成“无感支付”。这款全球首个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消费级AI+AR眼镜,其背后竟与余江这个“中国眼镜之乡”有着深厚的渊源。
6月24日,Rokid(灵伴科技)与蓝思科技联合开发的AI+AR眼镜RokidGlasses正式下线,并批量交付。“抬头即交互”的未来体验,曾被视为遥不可及的科幻幻想,如今已悄然走进现实。
公开资料显示,RokidGlasses仅重49g,外观接近于普通眼镜,却拥有前沿AR显示功能,更新迭代后的RokidGlasses全面接入AI大模型,支持智能提词、实时翻译、AI识物、导航及消息提醒,还支持声纹支付等多种功能。
灵伴科技创始人祝铭明,是从“中国眼镜之乡”鹰潭余江区走出去的科技创业者,他致力于将AR与AI技术结合,已打造出多款颠覆性的智能产品。
2023年,他创立的灵伴科技与余江区达成战略合作,生产基地也在这一年破土动工。
祝铭明对中国工业报说,跟余江区的合作非常高效,从决策到交割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中间还过了个春节。2023年12月,Rokid全球第二家品牌旗舰店在鹰潭(余江)眼镜产业园正式开业,它标志着这个拥有200多年眼镜历史的眼镜之乡步入了智能AR时代。
在祝铭明看来,余江是“中国眼镜之乡”,他从小耳濡目染,家乡的产业带给他很多创新的灵感,家乡的熏陶助力他在事业上起飞。
2024年4月,余江区中童镇商会与灵伴科学技术合作推出“千里眼项目”,该项目利用AR智能眼镜的特性,为青少年近视防护体系注入一股更有效的新生力量。
同样是在今年4月,在2025中国AI眼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首届江西余江眼镜推介会上,祝铭明对家乡眼镜产业充满信心——余江眼镜产业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完善的产业链条,是中国眼镜行业的重要基地。未来的5年,是余江眼镜提升全球影响力的最好机会。他呼吁家乡抓住智能眼镜风口,利用余江6万从业者网络,如果每家店年卖100台AI+AR智能眼镜,总量即达600万台,就可创造千亿产值。
余江区眼镜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志文对中国工业报介绍,鹰潭(余江)眼镜产业园始建于2002年,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眼镜产业已经是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富民产业、支柱产业,鹰潭(余江)眼镜产业园也成为与江苏丹阳、浙江温州、福建厦门、广东深圳等地并列的全国五大眼镜产业基地之一。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公司41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眼镜园区成熟的产业链,吸引了一大批港资和台资企业入驻园区,有著名的眼镜贸易企业文德光学、我国最大眼镜原材料生产企业亨得利金属材料和金余塑胶板、中国最大眼镜连锁电镀企业志成电镀、老视镜领军品牌“夕阳红”企业万成光学、隐形眼镜及周边护理产品生产企业凯乐康光学以及世界眼镜制造业的翘楚香港上市公司雅视光学、香港恒发、香港联兴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落户园区,基本形成了集原材料、配件、镜片、电镀、成品眼镜以及设备制造等行业紧密协作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
鹰潭(余江)眼镜产业园先后获得“国家眼镜产业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江西省眼镜产业基地”“江西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江西省小微企业创业园”等称号。
余江区相关负责人认为,AI为眼镜行业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在AI历史机遇下,余江眼镜正以科技为翼,破局传统制造瓶颈,开启产业新纪元。
据了解,在鹰潭(余江)眼镜产业园,手握科技密码的企业有许多。在凯乐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款式各异的彩色隐形眼镜在展柜中随着光影流转,联谊服镜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车间,已完成智慧生产的跃升,万成光学不仅革新了激光焊接工艺,更研发出防蓝光渐变镜片。
园区内,14家国家高新企业构建起数字生态:产业大脑实时分析产销数据,AI质检系统替代传统目检,粉末注射成型技术突破行业瓶颈。政府搭建的数字诊所为企业把脉问诊,推动90余个自主品牌在创新沃土中茁壮成长。
“未来五年是余江眼镜打造全球影响力的关键时期。”祝铭明希望能够通过智能眼镜的兴起和普及,让余江这个有200多年眼镜发展史的“中国眼镜之乡”,成为AI时代的引领者。
“哎呀,这街上的人尽是行色匆匆,我一方小铺要安静休闲呀!”吉祥物鹰仔可爱的声音,引导我们穿越时空。戴上眼镜,瞬间置身于一个光影交织的奇幻世界。眼前,古色古香的眼镜集市在虚拟灯笼的映照下栩栩如生,挑着扁担的货郎穿行其间,将“一副担子满天飞,走遍广东走辽西”的余江眼镜传奇生动再现——这是中国工业报在世界眼镜博物馆AR导览项目体验的感受。
这场由世界眼镜博物馆打造的AR沉浸式导览,以“时空隧道”为概念,带领参观者穿越人类四千年用镜史。从黄帝时代的“叆叇”传说,到达芬奇手绘的光学图纸;从《天工开物》记载的水晶镜片工艺,到现代智能眼镜的科技突破——四个历史分区的场景转换,让观众在虚实交融中完成一场横跨东西方的视觉文明探索。
漫步博物馆,科技魔法正在上演。我们大家可以与历史人物黄帝、宋应星、达芬奇等先贤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通过手势识别,可以亲手翻阅古籍中的眼镜设计图谱;互动问答环节让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挑战;最震撼的是能亲眼见证眼镜制作流程与工艺的演变。“当AR重现老师傅手工打磨镜片的场景时,我们感受到了匠人们的专注与热忱。”一位参观者表示。
当百年眼镜制造的深厚积淀,与前沿科技紧密结合,“中国眼镜之乡”将开启发展“新视界”。
据了解,近年来,江西省市区三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技改政策,并配套相应补贴措施,为相关企业组织数转智改、科学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余江区成立了眼镜行业数字诊所,联合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机构开展“数字体检”,实现一企一策。目前,余江眼镜园区内有14家企业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获评江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园区目前已初步建成大数据平台,整合眼镜企业的生产、销售、物流等多维度数据,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与可视化展示。通过数据分析,可精准把握产业整体运行状态趋势,为公司制作决策提供支撑,为政府制定产业规划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024年,“余江眼镜”集体商标获批。“下一步,余江将在全国眼镜销售商中择优布局余江眼镜标准店,统一采购渠道、服务标准和服务配套,加速眼镜产业由传统制造向设计研发和销售服务延伸。”李志文介绍。
如今,余江眼镜园区内,行业领军企业和本地企业正共同发力技术创新,聚焦AR眼镜等行业发展新方向,打造中国智造赋能眼镜行业的“余江样板”。
新闻热线电话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广告招商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