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4月28日至5月1日,测量船编队和护航编队按照特种混合编队,从舟山集结地启航出发,于5月12日抵达预定试验海域。5月16日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18日零点,测量船队开赴预订位置。5月18日当天下午完成数据舱的打捞工作。这是人民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第一次穿过岛链挺进太平洋。不过在之后的二十余年,除了驱逐舰出访他国,环球航行等行动会穿越岛链外,受限于舰艇续航力和补给舰以及舰艇性能等因素,人民海军直到进入21世纪后才恢复水面舰艇突破岛链的行动。
进入21世纪,随人民海军装备的更新,海军建设也逐渐从绿水海向蓝水海军,突破第一岛链也成为重要任务之一。2009年3月,中国海军2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3艘053H3护卫舰、2艘基洛级潜艇等组成的一支特混舰队,从日本冲绳岛和宫古岛之间航道自西向东穿过,驶入西太平洋。这是新中国海军第一次以大规模作战编队,呈战斗状态穿越第一岛链。从此海军水面舰艇开始常态化穿越岛链。
在海军水面舰艇常态化突破岛链时,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也开始相应的行动。由于长期以来,人民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的战机航程受限,性能相对落后,因此空中力量对岛链突破也比较晚,2010年之后,随着改进型轰6G型轰炸机,高新系列特种飞机的装备,空军和海航活动范围开始覆盖第一岛链,达到第二岛链。因此空中力量突破岛链任务也提上日程。
2013年7月,一架运8警戒机穿越冲绳本岛和宫古岛之间赴西太平洋,这是中国海军航空兵的岸基飞机首度穿越第一岛链进入太平洋上空。这架运8海上警戒机从东海上空进入冲绳本岛以南大约700公里处折返,原路返回中国。2013年9月8日,海军航空兵的2架轰6G轰炸机携带着鹰击12超音速空舰导弹和1架运8警戒机飞跃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这是中国海军航空兵首次进入西太平洋远海进行导弹突击训练。2015年3月30日,中国空军轰6K携带轰炸机巡航导弹飞跃巴士海峡,赴西太平洋远海战巡,当天返航。这是中国空军首次飞出第一岛链。随后中国空军多次组织轰-6K轰炸机,在大型预警机,图-154、运-8电子战飞机配合下,在苏-30MKK等远程重型战斗机掩护下,前出西太平洋海域一千多公里,占领发射阵位,演练对关岛实施巡航导弹突击的战法。2019年7月23日,中国与俄罗斯两国空军在东北亚地区组织实施首次联合空中战略巡航,中方派出2架轰-6K飞机,与俄方2架图-95飞机混合编队,位日本海、东海有关空域按既定航线组织联合巡航。此后,这类巡航开始常态化,而最近几次巡航飞行已经接近阿拉斯加。
这里花这么多篇幅来介绍岛链,也是在说明一点,过去现在和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我们一定要要直面岛链的威胁,而我们未来最大有可能爆发战争的区域就是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因此,在战争爆发之时,全力对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的目标做全面打击和摧毁则是我军重要的作战任务。
事实上,新中国建立后,无论国防政策,应对敌对势力侵略沿海地区的防御策略,以及应对的战略,再到后来反与反介入所作的准备也都围绕着岛链进行。这个区间大概能分为五个阶段:
这一时期是从1949年10月1日开始直到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结束。严格来说这时期结束标志应该是1955年1月中国人民三军联合登陆一江山岛。
这期间我军的主要任务就是防止敌人跨海登陆沿海,解放沿海被敌人占据的岛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旧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军阀连年混战,国家千疮百孔,一穷二白。而抗战胜利后,炮党悍然发动内战以及大肆劫收又对国家造成了严重破坏,败逃台湾之时,KMT反动派们更是把能用的设备拆走,把通过金圆券搜刮的财富带走,不能带走的设备就地炸毁。这也让新生的共和国接手是一个烂到不能再烂的摊子。而这群不甘心失败的KMT反动派们更是凭借这海空军优势对沿海地区频繁轰炸袭扰,不但炸毁上海发电厂,而且还在长江出海口频繁布设水雷,并派出军舰劫掠商船和渔船,意图彻底封死沿海地区。而此时海空军初创,装备匮乏而且落后,因此面临着很严重的国防安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我们不仅在陆地面临美军的威胁,还要面临更为强大的美海空军的海上威胁,这一时期安全形势极为严峻。我们则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同时尽可能的修复仅有的工业,回复国民经济。尽可能的修复遗留下来的海军装备和舰船,引进苏制装备,在较短时间的组建了一支海上作战力量,并通过引进苏联战斗机快速组建了空军部队。最终在志愿军的英勇奋战之下,美军被从鸭绿江打回到三八线,坐回谈判桌前。志愿军空军也通过与美国空军的轮战大幅度提升了战斗力,并摸索出自己的空战理论。在抗美援朝结束时,空军已经是装备2000余架各式飞机的强大空军,并且,也开始在哈尔滨和沈阳组装苏联提供的米格15比斯战斗机;陆军也完成了机械化部队的组建,并且熟悉并掌握了步炮协同,步坦协同作战力量。机械化作战水平能达到苏军在卫国战争后期的水平。
相比较陆军和空军的巨大进步,海军由于受限于装备实力和工业实力进展较为缓慢,但仍然通过引进设备和装备的方式修复和建造了一批用于近海作战的舰艇,如遗留和沉没的日式海防舰和近海炮艇,改装部分渔船和商船,同时也引进了部分苏联小型作战舰艇如鱼雷快艇和炮艇。具备了一定的作战能力,初创的人民海军则是凭借这些简陋的装备完成了近海出海口扫雷工作,对KMT海军封锁的反击作战,掩护步兵开展登陆作战逐步解放沿海岛屿。
1951年开始,随着沿海各个造船厂的生产逐步恢复,自行研制50吨级的炮艇也提上日程,最终于5月15日,在江南造船厂开始建造,被命名为52甲型炮艇。
随着抗美援朝的胜利,人民海军建设走上正轨,1953年6月4日,中苏协定签署,苏联提供大量成品舰艇、武器和其他物资;半成品舰艇及舰船材料和舰船技术资料,并派遣专家来华帮助中国培养舰船人才。同时海军也开始组建海军航空兵及海军潜艇部队,人民海军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
1955年1月18日-19日,经过全面详细的准备,在海空军的配合和掩护下,发起了一江山岛战役,并解放该岛,随后军队被迫撤离大陈列岛,自此浙东岛屿被全面解放,KMT海军退往外海。在发起登陆之前,人民海军取得了击沉太平号护航驱逐舰和洞庭号(灵江号)炮舰的战果;人民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先后对大陈岛及其附近岛屿轰炸7次,投弹80余吨(计1600余枚),炸沉坦克登陆舰“中权”号,炸伤扫雷舰“永春”号,护航驱逐舰“太和”号,修理舰“衡山”号。这标志着海空军具备了击沉海军主力舰的能力,还可以掌握沿海地区的制空权。自此,海军不敢再派军舰涉足近岸海域退往外海,对沿海地区的袭扰也改为骚扰近海渔船和商船,接送特务执行渗透任务等。
这个时期是从1955年年初开始,至1965年年底结束。一方面,得益于造船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得到苏联方面提供的技术支援;,海军修复大量的遗留的包括护卫舰在内的作战舰艇,新建造了大量的轻型作战艇如鱼雷快艇和53/55型炮艇等,再加上再苏联的技术支援下,大陆的造船厂完成了6601型护卫舰,6602型鱼雷快艇,6603型常规潜艇,6604型猎潜艇,6605型扫雷舰舰艇的组装建造,并且从苏联购入了4搜6607型驱逐舰,海军实力有了大幅度增强。1959年金门炮战,海空军圆满完成了对金门岛的封锁任务。自此,海军的作战区域逐步扩大到近海。1965年8月5日夜至6日晨的八六海战,海军击沉剑门号和章江号军舰;1965年11月13日夜至14日晨的崇武以东海战,海军击沉永昌号和击伤永泰号军舰,这标志着完全转入近海防御。而海军则基本退出近海。
八六海战和崇武以东海战之后,海军基本退出大陆沿海和近海,但局势又产生了新的变化,那就是南海。南海舰队初创时期兵力薄弱,再加上大型舰艇缺乏,对南海地区很长一段时间是望洋兴叹的。早期南海舰队事实上只有一艘修复的日式海防舰——南宁号护卫舰一条主力舰。
这艘战舰也颇具传奇意义。南宁号护卫舰原为日本海军择捉型海防舰“满珠”号,1942年3月下水,1943年7月5日命名,同年11月30日竣工。1945年1月31日,“满珠”号在南海的越南金兰湾港外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炸掉舰艏,后经历多次抢修、重组等。日本投降时,该舰尚未修理完工,后被进驻香港的英军控制。1946年5月27日,“满珠”号被中国海军正式接收,因无力修复而一直被搁置在广州的黄埔造船所。败退是更是对残存的舰体进行炮击破坏。广州解放后,接管黄埔海军造船所时,这艘军舰虽遭破坏,但并未被拆解,随后将其接收1950年,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升级为中南军区海军,新成立的中南军区海军(1955年10月24日改称海军南海舰队)极度缺乏舰船。经过研究,中南军区海军决定对其做修复。然而,由于自身技术能力有限,他们向海军江南造船厂寻求帮助。1952年9月,这艘船的两台柴油发动机被拆下来,送到上海的江南造船厂进行大修和保养,确保它们能重新使用。到了1953年下半年,修理工作顺利完成,试机时发动机运行良好。1954年4月13日,江南造船厂向黄埔修造船厂派出了徐振骐为首的技术人员和设备到广州,在黄埔造船所的老厂区设立了江南厂的广州分部,真正开始修复这艘船。经过徐振骐等人的测绘线型后,技术人员重新设计和建造了船体前半段,上层建筑、生活设施和武器装备均全部重新设计。1955年4月,该舰完成修复,正式移交给中南军区海军,并被编入第一舰艇大队,舷号定为“3-172”,命名为“南宁”,舰种确定为护卫舰。由于此时南海舰队只有这一艘护卫舰,其余均为炮艇和鱼雷快艇这类的小型作战舰艇,因此南宁号护卫舰成为舰队的核心力量和旗舰,并于1959年开始执行西沙的巡逻任务。
1963年11月,中国第一次派出大规模的体育代表团,前往雅加达参加第一届新生力量运动会,贺龙元帅亲往观礼。台湾方面扬言要击沉代表团乘坐的光华轮。南海舰队方面派出护航编队,以“南宁”号护卫舰担任指挥舰,“锦州”和“扬州”两艘猎潜艇为主力,并配备多艘扫雷舰、鱼雷艇,空军也派出战斗机进行空中支援。圆满完成人民海军组建后的首次远洋护航任务,保护了国威,展示了海军军威。满载体育健儿的“光华”轮最后如期抵达雅加达,参加了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1979年,这艘传奇战舰退役,南宁号舰名由同年3月23日加入南海舰队的051型导弹驱逐舰162舰继承。2012年12月,第二代“南宁”舰退役。舰名由2021年4月服役的052D型导弹驱逐舰162舰继承。
面对南海舰队缺乏大型舰艇的问题,自型研制护卫舰也提上日程,这就是65型护卫舰。65型护卫舰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和设备的第一型护卫舰。65型护卫舰选用现有设备,采用成熟技术,以保证进度,满足急需。1964年8月,上海江南造船厂的首舰(舷号529)开工,1965年12月下水,1966年8月服役,历时两年。由于首舰在江南造船厂建造,故《简氏舰艇年鉴》称其为“江南”级。与此同时,广州造船厂改建了船台滑道,新建了建造中型舰艇所需的车间和基础设施,并派人到上海参与学习建造过程。上海方面则在首舰建造中制定标准,并制定全套的技术资料提供给广州,使广州方面具备了基本的技术基础。1965年8月,广州的1号舰(舷号504)开工,1966年6月下水,1966年12月服役。广州建造的4号舰(舷号503)则于1966年5月开工,至1969年6月才进入现役。65型护卫舰的5艘舰建造,历时4年11个月。“江南”级护卫舰的建造服役,大大增强了南海舰队的实力,重要护航、警戒任务得到保证。
说回来,海军是何时开始从近海防御转入远海防御呢?西沙海战。1974年1月19日 至 1974年1月20日,南海舰队派出舰艇与南越海军舰队激战,海战击沉南越护卫舰1艘,击伤南越驱逐舰3艘。随后,从东海舰队抽调“昆明”、“成都”和“衡阳”号三艘护卫舰南下增援,南海舰队集中20余艘舰艇,全面收复了西沙群岛。自此,海军的作战任务开始从近海转向了远海。
西沙海战结束后,人民海军步入远海,随着造船工业实力的增强,051型导弹驱逐舰和053H系列导弹护卫舰批量服役,海军缺乏大中型舰艇的局面大大缓解,同时,为保障580远海实验任务,中国第一型综合补给舰905型补给舰(太仓级补给舰)也研制并与1978年开始陆续服役,也就是我们前文中提到的1980年5月,海军执行580试验任务,海军驱逐舰和补给舰编队第一次前出岛链进入太平洋,标志着海军战略开始从远海进入远洋。1988年3月14日的南沙赤瓜礁海战,海军护卫舰编队以碾压级优势击沉越南海军舰艇2艘、重伤1艘(后沉没)。收复华阳礁、永暑礁和赤瓜礁三座岛礁。携海战胜利余威的中国海军又接连收复东门礁、南薰礁、渚碧礁,总计六个岛礁,在南沙站稳脚跟。
随着052系列驱逐舰,051B和051C型驱逐舰,引进的现代级驱逐舰,054系列护卫舰,071船坞登陆舰以及903型远洋补给舰的服役,海军远洋作战能力提升。2008年12月26日,中国派出首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开启了人民海军赴远洋常态部署并履行使命任务的新征程。自此,海军基本完成由远海防御到远洋防御的转变。
用远洋控制这个词来形容这一时期实际上并不准确,因为这一时期海军在远洋其实就是转守为攻,全方面转型为具备远洋攻防能力的远洋海军。这一时期的起点是2009年4月23日的海上大阅兵。标志性事件包括:
2017年9月1日,新一代901型综合补给舰呼伦湖舰入役,该舰能够伴随航母编队行动,为编队提供补给;
2019年12月17日,中国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配套的航空母舰山东号服役;
2020年1月12日,国产万吨大驱,055型导弹驱逐舰首舰南昌号导弹驱逐舰(为第三代南昌号,第一代南昌号护卫舰为日本桥立级海防舰,第二代为051型导弹驱逐舰,舷号163);
这些战舰的服役补齐了海军舰船的空缺和短板,也全面增强了海军远洋作战能力。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人民海军发展战略的五个阶段分别对应了防御,跨越,控制三阶段。
近岸防御,近海防御是阻止敌方利用第一岛链对我沿海地区发动两栖攻击和袭扰,将敌人拦截在近海之外;
远洋控制就比较远了,则是突破第一岛链,进而打击第二岛链和第三岛链的目标,阻止敌方在第二岛链集结兵力增援第一岛链。为提供足够的时间,并在一定时间内阻止或者切断敌方对第一岛链的增援。
当前,由于未能,所以海军的作战任务是囊括了近海防御,远洋防御和远海控制。三大战略是同时存在的。
其实各位看到这,也都应该清楚了,海空军不远的将来最重要任务就是,彻底撕碎第一岛链,进而控制第二岛链。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全面摧毁第一岛链的各个重要目标,其次则是通过打击第二岛链和第三岛链来阻止敌方介入,完成反介入作战任务。而当前的火力投送能力和作战装备已经完全覆盖第一岛链,远程火力也能够覆盖到第二岛链。不过,如果要完成对第二岛链目标的摧毁,阻止敌方通过在第二岛链集结兵力和装备介入台海,那么这些远程火力是不足的。
目前空军远程打击力量包括轰6K系列轰炸机,长剑系列巡航导弹,东方17和东风21中程弹道导弹、歼20隐身战斗机,歼16多用途战斗机,歼轰7A战斗轰炸机。这些装备除了括轰6K系列轰炸机配合长剑系列巡航导弹,东方17和东风21中程弹道导弹能够有效覆盖第二岛链外,其余都需要空中加油才能够勉强达到。而一旦爆发战争,歼20隐身战斗机,歼16多用途战斗机,歼轰7A战斗轰炸机想要有效打击第二岛链的目标,就必须派出空中加油机在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间进行两次以上的空中加油,而这一区域在战时并不安全,是美西方战斗机非常活跃的区域,而体型庞大,机动性较差的空中加油机在这一区域和活靶子没啥区别。此外,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间不仅是美西方战斗机活动的主场,更是美日韩等西方介入台海的重要区域。这个区域距离我们实在是有点远,除非我们能够在战役打响的第一时间控制台湾岛内的机场并能够利用,或者在这一带区域部署两支以上的航母战斗群以及数支搭载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和无人机的两栖攻击舰,这样才具备有效夺取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这一区域的制空权的条件。但是,这个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太大了。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充实我们的装备,比如大量打造航母和两栖攻击舰,同时要批量服役能够在两栖攻击舰上起降的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和无人机,这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大量的两栖攻击舰开进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间执行拦截任务时,必然会大量占用我军宝贵的两栖作战舰船,无形中削弱了我军两栖登陆作战能力,打造足够的两栖攻击舰和航母,训练舰员和舰载机飞行员以及无人机操作员,这些都需要时间,可是我们现在有没有充足的时间呢?或者美西方会不会给我们这些时间呢?大概率不会。2025年开始,自打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第二次上任以来,美国开始全面收缩实力,逐步将美军的力量从俄乌,中东地区抽出,在亚太地区集结。客观上,台海的战争阴云密布,战争爆发的概率也大大增加。因此,在迫在眉睫的战争面前,我们需要更加有效,并且能够在短时间能形成战斗力的攻击手段。
扯了这么多,其实也就是给新一代隐身战斗轰炸机/中型隐身轰炸机做铺垫。到这,我们可以讲讲新型隐身战斗轰炸机/中型隐身轰炸机的大致性能了。具体性能包括:整机采用全隐身设计,航程达到6000—8000公里,作战半径2000-300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超过50吨,具备1.5-2.0马赫长时间巡航飞行能力,具备良好的突防能力。具备较大体积弹仓,补单可以挂载各类重型空地、空舰导弹和重型精确制导炸弹,也可以挂载鹰击21空射弹道导弹和空射版东风17。具备一定的空战能力用于自卫,不是和敌方战斗机狗斗,说白了就是配有侧弹仓,挂载中距、远程空空导弹。主要执行的作战任务包括:
1、对第二岛链的海空军基地,导弹基地,机场,油库、弹药库,指挥中心,网络通信节点、后勤补给仓库及后勤中心等重要目标进行打击,破坏或者摧毁相应的目标。
2、对部署在第二岛链的有生力量,包括停靠在港的军舰,降落在机场的军机以及集结的地面作战力量进行打击,尽可能削弱敌方用于增援第二岛链的力量。
3、使用反舰导弹对航行在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间海域的敌方主战舰艇,运输舰,登陆舰等重要目标进行打击。
4、使用中远程空空导弹对从第二岛链机场起飞的敌方预警机,电子干扰机,空中加油机等保障机型和以敌方轰炸机和多用途战斗机为主的作战机群,尽可能迟滞或阻止敌方第二岛链的增援部队,为我军全面岛甚至收付琉球群岛赢得足够的时间。
5、弹仓可携带多用途无人机,同时也可以采用忠诚僚机配合作战,增强打击能力。
通过以上性能和作战任务的说明,我们能够正常的看到,在当前局势复杂的情况下,新一代隐身战斗轰炸机/中型隐身轰炸机对我们而言仍具备较高的需求。能够有效弥补我军目前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战作战力量投送的空白。
不过,形势的发展日新月异,去年(2024年12月26日),南北两架航空研制基地都拿出了自己的六代机,这也让中国的六代机的研制夺得头筹,北边的六代机从外形来看更像是下一代主力战斗机,而南边的六代机更倾向于新一代远程战斗轰炸机/中型轰炸机。
据此可以推断,我国对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间火力投送不足的问题已经着手开始处理。根据南边的六代机试飞视频和图片,我们大家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到三发布局,并列双座座舱,全向隐身等特点。这款设计新颖,指标更高的战斗机怎么样去使用,那么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还是那句话,战斗轰炸机是不是真的存在需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作战使用,战略目标综合分析,而不是随随便便武断的下结论。不过就苏34本身而言,这款战机并不适合我们。现今,中国航空工业实力,战机研发能力处于世界前列,我们可完全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研制我们个人需要的战机和装备。毕竟,要说明,自己是最清楚的。